作者:佚名
譯文
這節令風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?可不知怎的,我面對這滿眼秋色,卻禁不住黯然神傷。
西風獵獵,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;細雨濛濛,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。
想到國事家事,愁得我雙鬢灰白;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,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。
什么時候能滿足我的愿望——挽著鹿車,回到潁東,耕田植桑。
注釋
⑴秋懷:秋日的思緒情懷。
⑵節物:節令風物。
⑶酒旗:酒店懸掛于路邊用與招攬生意的錦旗。
⑷包羞:對所做事感到恥辱不安。
⑸鹿車:用人力推挽的小車?!讹L俗通義》說因其窄小,僅載得下一鹿,故名。
⑹潁東:指潁州(今安徽阜陽)。歐陽修在皇祐元年(1049)知潁州,樂西湖之勝,將卜居,不久內遷。翌年,約梅圣俞買田于潁。▲
參考資料:
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情感。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?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?頷聯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繼續描繪“節物”,詠盡秋日佳趣。那么,究竟為何而心緒黯然?該聯采用白描的手法,將酒旗招搖于西風中,菊花在細雨中盛開之景形象描述,以樂景襯哀情照映首聯,并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心情的黯然。頸聯告知我們,詩人因感嘆國事,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!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中無補的茍且生活,所以尾聯便寫▼
宋仁宗慶歷五年(1045年)八月,“慶歷新政”失敗,執政大臣杜衍、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。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,也被捏造罪名,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降知滁州,十月到任。歐陽修遭貶使他對當時冷酷的社會現實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;官場的傾軋,使他希圖擺脫世俗紛擾,向往恬靜的歸隱生活,此詩即作于滁州到任后的一個秋天。▼
詩以反問起,起得很突兀。歷來寫秋思,總是在起首強調秋風蕭瑟、草木搖落,一片悲涼肅殺,從而接寫心中的悲愴,如杜甫《秋興》“玉露凋傷楓樹林,巫山巫峽氣蕭森”,《登高》“風急天高猿嘯哀,渚清沙白鳥飛回。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,均是如此。歐陽修這首詩卻劈頭一句,說:誰說秋天的節令風物不好?又接問一句:節令風物沒什么不好,可為什么我會感到無限的悲傷沮喪呢?秋景無限好,詩人黯然銷魂些什么,使詩充滿懸念。 照理,詩接著應該回答上面的問題,寫▼